黃帝說:五行的推移,周而復始,如環無端,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?
岐伯說:五行之氣更迭主時,互有勝克,從而有盛衰的變化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
黃帝說:平氣是怎樣的呢?岐伯說: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。
黃帝說: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?岐伯說: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。
黃帝說:什麽叫做所勝?
岐伯說: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。同時,時令又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臟。
黃帝說: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?
岐伯說: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,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。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,稱為太過,某氣太過就會侵侮其所不勝之氣,欺淩其所勝之氣,這就叫做氣淫;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,稱為不及,某氣不及,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,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,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,這就叫做氣迫。
所謂求其至,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,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,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。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,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,那麽,當邪氣內擾,病及於人的時候,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。
黃帝說: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?
岐伯說:天的五行之氣,在四時中的分佈不能沒有常規。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,就是反常的現象,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,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,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,則其病輕微,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,則其病深重,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,就會造成死亡。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,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,病就輕微,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,則病深重。
【陳擎文補註】
(1).《黃帝內經》很多篇章提到「脾不主時」,「脾主長夏」,例如:
在《素問第二十九•太陰陽明論》提到:「脾不主時」。
而在《素問第二十二•藏氣法時論》提到:「脾主長夏,足太陰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,脾苦濕,急食甘以緩之」。
在《素問第九•六節藏象論》提到:「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得五行時之勝,各以氣命其藏」。
在《素問第六十四•四時刺逆從論》提到:「春氣在經脈,夏氣在孫絡,長夏氣在肌肉,秋氣在皮膚,冬氣在骨髓中」。
「長夏者,經絡皆盛,內溢肌中」。
在《素問第四•金匱真言論》提到:「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四時之勝也」。
「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脇,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秋善病風瘧,冬善病痺厥」。
(2).歷代對於「長夏」的定義,爭論不休,有很多種說法。
但是必須知道的是,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「長夏」一詞的就是《黃帝內經》。
不過後人對於「長夏」的看法分歧不一,例如:王冰認為:「長夏者,六月也。土生於火,長在夏中,既長而旺,故云長夏也」。
所以王冰認為,長夏在農曆六月,因為長夏屬土,源自於火。
因此,目前大陸的《中華醫學大辭典》就說:「夏六月也。夏為土母,生長於中,以長而治,故名」。
另外,大陸的“十一五”規劃教材《中醫基礎理論》中,也用二十四節氣標注法明確指出了長夏的時段:「五臟應四時,脾與四時之外的長夏(夏至~處暑)相通應」。
《前漢律曆志》《爾雅》《禮記•月令》《樂記》《釋名》《說文解字》都將「長夏」解釋為:「長者,生長也。言土生於長夏也」。
也有學者認為「長夏」是有名無實的。
那到底「長夏」究竟是指一年四季的哪個時段呢?
我個人認為,能夠解答黃帝內經的,只有「黃帝內經與事實」。
其它的,如史記、說文解字、後代中醫門派、中醫著作、現代西醫生理病理、學者看法、諾貝爾獎觀點、或是個人捕風捉影....都只是錦上添花,是旁邊的間接佐證,而非直接證據,可聽可不聽。
更何況,中國歷代文獻中最早提到「長夏」一詞的就是《黃帝內經》,其它註解都是後人之論,不一定正確了。
那,《黃帝內經》是怎麼講的呢?
答案就在《素問第二十九•太陰陽明論》:「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藏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藏者,常著胃土之精也,土者,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不得主時也」。
也就是說,脾在五行中屬土,主管中央之位,分旺於四時以長養四臟,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,故脾不單獨主旺于一個時季。
所以,「長夏」就是在每季節的最後18天。
如果講的更精準一點,那麼「長夏」就是在四季每一季節開始的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的之前18天。
所以它散居在一年的四個時段:立春前18天,立夏前18天、立秋前18天、立冬前18天。
因為中國古代的季節劃分,是根據「節氣」,所以在此將所有的節氣列出如下所示:
次序
季節
節氣
農曆
公曆
意義
1
春季
立春
正月節
2月4/5日
開始進入春天,萬物復蘇。
2
雨水
正月中
2月19/20日
這時春風遍吹,天氣漸暖,冰雪溶化,空氣濕潤,雨水增多。
3
驚蟄
二月節
3月5/6日
天氣轉暖,春雷震響,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蘇醒過來及開始活動,所以叫驚蟄。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。
4
春分
二月中
3月20/21日
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。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。
5
清明
三月節
4月4/5日
天氣晴朗溫暖,草木始發新枝芽,萬物開始生長,農民忙於春耕春種。人們在門口插上楊柳條,到郊外踏青,以及祭掃墳墓。
6
穀雨
三月中
4月20/21日
天氣較暖,雨量增加,是北方春耕作物播種的好季節,因為有雨水滋潤大地。
7
夏季
立夏
四月節
5月5/6日
夏天開始,雨水增多,農作物生長漸旺,田間工作日益繁忙。
8
小滿
四月中
5月21/22日
大麥、冬小麥等夏收作物,已經結果、籽粒飽滿,但尚未成熟,所以叫小滿。
9
芒種
五月節
6月5/6日
芒種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,宜開始秋播,如晚穀、黍、稷等。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黃梅季節,連綿陰雨。
10
夏至
五月中
6月21/22日
陽光直射北回歸線,白天最長。從這一天起,進入炎熱季節,萬物生長最旺盛,雜草害蟲也迅速滋長。
11
小暑
六月節
7月7/8日
正值初伏前後,天氣很熱但尚未酷熱,忙於夏秋作物的工作。
12
大暑
六月中
7月23/24日
正值中伏前後,一年最炎熱時期,喜溫作物迅速生長;雨水甚多。
13
秋季
立秋
七月節
8月7/8日
秋天開始,氣溫逐漸下降;中部地區早稻收割,晚稻開始移栽。
14
處暑
七月中
8月23/24日
氣候變涼的象徵,表示暑天終止,夏季火熱已經到了盡頭。
15
白露
八月節
9月7/8日
天氣轉涼,地面水汽結露。
16
秋分
八月中
9月23/24日
陽光直射赤道,晝夜幾乎相等。北方秋收秋種。
17
寒露
九月節
10月8/9日
天氣轉涼,露水日多。
18
霜降
九月中
10月23/24日
天氣已冷,開始有霜凍,所以叫霜降。南方仍可秋收秋種。
19
冬季
立冬
十月節
11月7/8日
冬季開始,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,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。
20
小雪
十月中
11月22/23日
氣溫下降,黃河流域開始降雪;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。
21
大雪
十一月節
12月7/8日
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;而北方已是萬里冰封。
22
冬至
十一月中
12月21/22日
這一天,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白晝最短,黑夜最長。
23
小寒
十二月節
1月5/6日
開始進入寒冷季節。冷氣積久而寒,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。
24
大寒
十二月中
1月20/21日
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。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